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

環保碳粉匣 台灣文學百年 創作看見文人風骨

環保碳粉匣 台灣文學百年 創作看見文人風骨 更新日期:2011/01/11 20:16 【黃小琪 彭晉祿 台北】 每個星期一的,民國百年系列專題報導,今天要帶觀眾繼續來看,百年來的文學發展歷史中,客家一步一腳印走過的痕跡,走過了抗日文學,到了二戰結束 台灣光復,客籍作家們面對時局的遽變,展現無比堅毅的一面,像吳濁流 鍾肇政,還有本土女詩人代表杜環保碳粉匣潘芳格,都被稱為「跨越語言的一代」,他們受日本教育,被要求使用漢語,卻難忘自己的母語客語,如何克服這些現實,留下不朽的文學創作,來看他們的故事。 1945年太平洋戰後,日本投降,50年的大日本帝國台灣走入歷史,國民政府遷台帶來祖國情懷,也帶來國語威權,在台灣這塊土地生長的人,面對語言遽變,成了跨越語言hp碳粉匣特殊的一代。 真理大學台文資料館長 張良澤:「如果說是從日據時代,到戰後國民黨時代,要說台灣作家面臨的困境,不外乎兩個大困境,一個是語言的困境,一個是思想的困境。」 一路從新竹女中,讀到墨水匣台北師範的杜潘芳格,是當時少有的女性墨水知識份子,出版過豐富日文日記,但華文能力卻只有小學程度,而最終她選擇用自己真正的母語,客家話來創作詩。 台史館助理研究員 劉維瑛:「一直到80年代,整個政治鬆動之後,對於客語這個部分的書寫,我覺得她自己是有一個期待的,她的客語字典,已經是在她的書桌周圍。 女詩人 杜潘芳格:「大家還沒喊客家的時候,我已經用客家(話)寫詩,(像)寫神曲的但丁,他是義大利村庄裡的,就像我們客家人一樣,就出名了,全世界的人都讀它,而它像客家話一般的家鄉話,竟變成了義大利的國語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